在过去,中国各地,上至京都,下至府县,都建有城隍庙供奉城隍神,那么,城隍神是个什么神呢?民间又有怎样的祭祀传统呢?想知道城隍神的由来,祭祀城隍传统习俗有哪些,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城隍神的由来
城隍神是守护城池之神。城隍本指护城河,《说文解字》称:“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班固的《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首次将“城隍”两字连用。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之中就有水(即隍)、庸(即城),对城隍神的供奉大概就是由此衍化而来的。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庙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城隍神得到广泛的信奉,是在南北朝时期。
在唐朝,人们就已经把城隍视为阴间的地方长官了。唐朝佛教盛行,人们相信,人死了以后就成为鬼魂。鬼魂生活的阴间和人间一样,也有各级衙门和官吏管着。而城隍神就是管理全体鬼魂的阴间长官。这样,城隍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就高多了,而且城隍庙的修建也就从南方逐步扩展到北方宋以后,许多地方形成了以奉祀过世英雄,或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为城隍,并建庙祭礼,希望他们的英灵能像生前那样保护当地的人民,打击邪恶势力。例如,北京的城隍是文天祥、杨椒山,上海的城隍是汉代大将霍光,会稽的城隍是庞玉,南宁、桂林的城隍为苏缄,等等。
明代以后,朱元璋给城隍封官进爵,京都的城隍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佰,官值四品,高出七品知县。如果县令遇棘手之案还来县城隍庙上香叩拜,希望城隍给其指点迷津。
祭祀城隍传统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盛行。自宋代起,对城隍的祭祀已列入国家祀典,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都是官方祭期。每逢这三大节日,城隍庙中一尊木雕的城隍菩萨就乘坐八抬大轿,顶着罗伞,在仪仗和銮驾的簇拥下四处“巡游”,方面体察民情,一方面接受百姓的供奉。由于城隍除了保护神的身份外,还是阴间的地方长官,管理冥界事务是他最重要的职能,所以城隍神要在这三大节日里分别“收鬼”、“访鬼”和“放鬼”。清明谓“收鬼”。清明之后,农忙在即,城隍神要收缉游魂野鬼,保证开春之后,地方太平。七月半是盂兰盆会,是民间最重要的“鬼节”,此时,城隍神要“访鬼”,接受冤魂屈鬼的“申诉”,查处冤假错案,以免冤魂屈鬼作祟闹事。十月初一称十月醮,设祭恤醮,赈济慰抚平时无人祭祀的野鬼。同时晓示神威,既慰抚又威慑,恩威并重以达到太平无事的目的。除了这一年三次规定的祭祀与出巡,城隍神平时还有求雨、祈晴、除灾等“特巡”任务。
现在,城隍神、城隍祭祀已成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与祭祀更大意义上演变为一份平安的期待和祝福。
民俗小百科:城隍庙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特别是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由于商业日渐发达,城市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各地的城隍庙也就不断增多了。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下诏要求各地均建城隍庙,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城隍庙为城隍之“公堂”,神龛内端坐城隍,旁立掌薄判官和勾魂鬼卒,堂下分列赏善、罚恶判官与守护武士像,神龛匾书“护廓佑民”,左右陈列四品显佑伯仪仗一套,以及“回避”、“肃静”牌,阴森恐怖,庄严肃穆。此外,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等圆额,还有“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等楹联,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物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元宵、城隍寿诞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等时节,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那时,庙内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宁波城内万民空巷,郊区的农家打扮一新,结伴纷纭而至。老百姓也都假神之名义乘机放松快乐一把,把“神节”变成了“民节”。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城隍神的由来,祭祀城隍传统”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