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说请客的主人家是东道主,不少地方都会用到东道主这个词,那么用了那么多年的词汇,你知道这个词是来自哪里吗?想知道东道主一说是怎么来的,远交近攻的策略是谁提出来的,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东道主”一说是怎么来的
“东道主”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攻打郑国国都。郑文公连夜召见老臣烛之武,商讨解围的办法,并最终派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利用秦晋两国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地对秦穆公进行说服,他对秦穆公说道:“秦国与晋国都是大国,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必定朝不保夕。但郑国与秦国并不相邻,中间还有晋国阻隔,倘若郑国灭亡了,大王您跨越晋国而设置管辖是很难实现的,这样一来,灭郑的结果只是增加了晋国的实力,晋国每增加一分实力,秦国的实力就会随之削弱一分哪!倘若大王能把郑国留下,并令其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于郑国,足可以用郑国之力来满足秦国货物的供应补给,这对于秦国来说是有利的。况且晋国也在大国之列,俗话说‘二虎相争,必有一失’,晋国的吞并欲望也是永无止境的,当年晋惠公因受秦国的帮助而允诺将瑕、焦二地赠予秦国,可等到他回国之后却食言背约,将二地设置的防卫解除。现今郑国灭亡后,晋国必然会依大好的地理优势进攻秦国。”烛之武最终说服了秦穆公退兵,晋文公势均力敌,也只得退兵。后来,东道主一词常常被指代主人或请客的人。
“远交近攻”的策略是谁提出来的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对秦王进谏的一种军事理论。
战国末期,七雄逐鹿,秦国因商鞅变法的改革,生产力发展迅猛,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称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进军齐国,范雎此时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之策,劝阻昭王攻齐。他说:齐国实力雄厚,而且与秦国相隔甚远,攻打齐国要经过魏、韩等国。耗资巨大,发兵少了,难保取胜;人数众多,损耗严重,胜利了也不能完全占有齐国的大规模土地。我们应该先攻打邻国韩、魏,稳中求胜,逐步推进,以防齐国与韩、魏结盟,大王应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其后40余载,秦始皇仍然坚持“远交近攻”的策略,远交齐楚,攻下郭、魏,然后两翼进兵,完胜赵、燕,统一北方;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平定齐国。征战10年,最终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这种普及的军事外交策略不仅在国内被历代军事家广泛应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影响,印度和日本是运用我国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各大国家的领导者也把它作为政治战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富邻”“实现共同发展”“建立协商对话,维护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机制”的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坚持和平共处,实现共同繁荣。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东道主一说是怎么来的,远交近攻的策略是谁提出来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