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正值春暖花开之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春赏景,踏青游玩,玩耍一番之后回到家中,还能吃上家人精心准备的荠菜煮鸡蛋。那么,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是什么风俗?为什么三月三要吃鸡蛋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
这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鹧鸪天》词。春意盎然的三月,荠菜开满了山野。词人用山野溪流边的荠菜作为春和景明的标志。荠菜也成了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植物。
荠菜俗名地米菜、护生草、鸡心菜。老百姓在三月三里采来荠菜,用法不一,当然吃是最主要的。药理分析资料表明:荠菜营养丰富,500克含蛋白质21.2克,糖24克,脂肪1.6克,粗纤维5.6克,钙1.68克,磷0.2999克,以及维生素B₁、B₂、B₆、C等,它还含有精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蛋氨酸、谷氨酸等十余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中医认为,荠菜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明目等功效,能治尿血、吐血、腹泻、水肿等症,所以,医学家认为春天食用荠菜有健身作用。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经食用荠菜,《诗经》中就有荠菜籽甘甜可口的记载。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凉拌、热炒均可,还可用来做包子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现今,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等地都有三月三用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湖南人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在沔阳,每到三月三,人们就从田野里采来一把荠菜,洗净后放入锅内,加适量水,配上桂皮、八角茴、五香粉、酱油等佐料,同鸡蛋一起煎煮,将鸡蛋煮熟后捞起食之。
荠菜煮鸡蛋的味道如何,有诗词与歌谣为证。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就说:“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沔阳歌谣是:“地米菜,蒸蒸菜,一阵香气飘门外,好吃婆娘闻到了,急急忙忙拿碗来,吃了一碗又一碗,厚着脸皮还要带。”
关于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的来历,在沔阳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他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
除了食用,荠菜还有其他用途。无锡有句谚语叫“三月三,蚂蚁上灶山”,说是三月三这天把荠菜花铺在灶上和坐的、睡的地方就可以去除蚂蚁害虫;把荠菜花藏在毛衣内,衣物就不会被虫蛀。女人们更喜欢将荠菜花插戴在头上。有民谣就说:“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戴了荠菜红,一年不头痛”,“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江苏苏州的妇女把荠菜叫作眼亮花,将其戴于发际。
那么,为什么三月三要吃鸡蛋呢?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记载了一个美丽的故事。阳春三月,一个名叫简逖的美丽女子和她的姐妹们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在阳光下泛起粼粼的波光,引诱着姑娘们投入它的怀抱。正当她们在水中嬉笑欢闹,一阵婉转的鸟鸣吸引了她们的注意。一群燕子在天空盘旋,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燕子飞去,留下了一枚五彩的鸟蛋。姑娘们好奇地欣赏着这奇异的蛋,简逖一把将鸟蛋抓起,吞进肚里。说来奇怪,她竟然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简逖生下了一个健壮的男孩,取名为契,他这就是商族人的祖先。简逖到河边沐浴就是汉代的祓楔,而契就是她与另一个男子水滨相爱的结晶。商族人崇拜玄鸟,也就是燕子,于是把这个故事当做自己部落的起源。商族人中世代传颂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歌谣。这说明简逖沐浴得子与上巳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吃鸡蛋与吃鸟蛋有异曲同工之处。后世的人们在三月三时会将煮熟的鸡蛋投入水中,任其像酒杯那样在水中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们则将禽蛋从水中取出,然后剥而食之,称为“曲水浮素卵”;还有的将红枣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样将红枣拾食,这叫“曲水浮绛枣”。这种游戏就是模仿简逖捡食玄鸟蛋而来。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为什么三月三要吃鸡蛋”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