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春节 的有一个高潮,由于过完这天春节就正式的告别我们的生活了,所以这天大街小巷都会如春节当天那样张灯结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欢迎参阅。
正月十五是什么日子阴历还是阳历正月十五是阴历的一月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在民间元宵节人们会做什么元宵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在以前元宵节这天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大年十五吃什么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去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正月十五回娘家有什么说法1、在古时候,正月十五是一个祈祷丰收的节日,这一家人都要围座一起吃团年饭,而且还有在正月十五晚上一起点灯敬佛,大家共同祈祷今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而儿媳妇也算是自己家里的人,所以一般要把媳妇从娘家接回来一起过节。
2、所谓的正月十五不看娘家灯,这其中的灯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蹬’的意思,因为春节之后初二或是初三姑娘要和丈夫要回娘家给父母拜年问好,这个时候会在娘家住些天,但是婆家人会嘱咐媳妇可以多待两天,但别一直呆到正月十五,娘家人把你往外蹬,面子上就不好看了。
3、关于正月十五能否回娘家的说法,不同地方说法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认为出嫁的姑娘正月十五回娘家,对自己的公公不利。其实具体的解释是因为,古时候都是公公当家,自己的女儿从婆家回来看望自己,如果呆久了女方的父母就会认为是否婆家待自己的女儿,这个时候娘家人就会怪罪男方的当家人,也就是老公公。
4、民间有正月十五忌看娘家灯一说法,这个又叫“躲灯”,意思是说正月不能回娘家过。正月十五“躲灯”的习俗初是满族的传统习俗,开始是说正月十五忌看娘家灯,也就是说出嫁的媳妇元宵节不能在娘家住,后来演变成不能看娘家的灯,也不能看婆家的灯,要躲到亲戚家去住,后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汉族。
5、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刚刚出嫁的女儿年正月十五不能在婆家过元宵节,要在娘家过,这个习俗称为“躲灯”,一般娘家要给女家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然后婆家接收灯,新媳妇随娘家人到娘家去“躲灯”(一般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归),据说有引导新婚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
正月十五特色食物1、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
2、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留言评论